輸送機出現物料堵塞時,正確的清理流程是什么?
作者:中輸輸送機 | 發布時間:2025-09-12 |
載入中...
在煤炭、建材、糧食等行業的物料輸送作業中,輸送機物料堵塞是常見故障之一。堵塞不只會導致輸送中斷、影響生產進度,還可能因物料堆積擠壓造成輸送帶跑偏、電機過載,甚至引發設備損壞或人員安全事故。因此,掌握科學規范的清理流程,是快速解決堵塞問題、降低故障影響的關鍵。結合輸送機的結構特性與安全操作規范,物料堵塞的正確清理流程可分為“停機斷電與風險評估”“分層清理與故障排查”“設備檢查與恢復運行”三個階段,每個階段均需嚴格遵循操作標準,確保安全與效率兼顧。
一階段:停機斷電與風險評估,筑牢安全操作基礎
發現物料堵塞后,首要步驟是立即停機并切斷電源,嚴禁在設備運行狀態下進行清理操作。輸送機運行時,輸送帶、滾筒、托輥等部件處于高速運轉狀態,此時接觸堵塞物料易導致手部被卷入、物料飛濺傷人等事故。正確的停機流程為:先按下輸送機現場操作箱上的“急停按鈕”,確保設備瞬間停機;再到配電室切斷輸送機主電源,并懸掛“設備檢修,禁止合閘”的警示標識,同時安排專人值守電源開關,防止誤操作導致設備重啟。
停機后需進行風險評估,明確堵塞位置、堵塞程度及潛在風險。堵塞多發生在喂料口、輸送帶轉角處、溜槽與輸送帶銜接處等部位,需通過目視檢查、工具探查(如長桿)確認堵塞范圍——若只為表層物料堆積,無大塊物料卡堵,風險等級較低;若存在大塊物料(如直徑超過溜槽寬度1/2的石塊、金屬塊)卡在輸送帶與溜槽之間,或物料已壓實結塊,可能導致輸送帶變形、溜槽損壞,風險等級較高。此外,還需檢查堵塞區域是否存在粉塵超標、物料溫度異常(如輸送高溫物料時堵塞導致局部過熱)等情況,若存在則需先采取通風、降溫措施,再開展清理工作。
![輸送機出現物料堵塞時,正確的清理流程是什么? 輸送機出現物料堵塞時,正確的清理流程是什么?]()
第二階段:分層清理與故障排查,科學高效解決堵塞
清理操作需遵循“由外及內、分層清理”的原則,避免盲目蠻力操作導致二次故障。針對不同堵塞位置,需采用適配的清理方法:
喂料口堵塞:若為物料堆積在喂料口上方,可使用鏟子、耙子等工具將表層松散物料逐步清理至指定廢料區;若存在大塊物料卡堵,需使用液壓千斤頂、撬棍等工具緩慢撬動大塊物料,使其脫離卡堵位置,嚴禁直接用手拖拽或用鐵錘猛烈敲擊,防止損壞喂料口設備。
輸送帶與溜槽銜接處堵塞:需先松開溜槽兩側的緊固螺栓,適當擴大溜槽與輸送帶的間隙,再用長桿將溜槽內的堵塞物料向輸送帶運行反方向撥動,使物料落入下方接料裝置;若物料已壓實,可先向堵塞區域噴灑少量潤滑劑(如輸送煤炭時噴灑霧化水),降低物料與溜槽的摩擦系數,便于清理。
輸送帶轉角處堵塞:因轉角處輸送帶張力較大,清理時需先調整輸送帶張緊裝置,適當放松輸送帶,再用工具將轉角處堆積的物料清理干凈,避免因輸送帶緊繃導致清理工具被卷入滾筒。
清理過程中需同步進行故障排查,找出堵塞原因,防止清理后再次發生堵塞。常見的堵塞原因包括:喂料量過大,超過輸送機設計處理能力;物料濕度超標,導致結塊黏附在溜槽、輸送帶上;溜槽內壁磨損嚴重,出現變形、凸起,阻礙物料流動;輸送帶速度過慢,無法及時輸送物料等。若發現喂料量過大,需通知上游喂料設備操作人員降低喂料速度;若存在溜槽變形、輸送帶速度異常等設備問題,需標記故障點,待清理完成后進行維修。
第三階段:設備檢查與恢復運行,確保后續穩定運轉
堵塞物料清理完畢后,需對輸送機進行檢查,確認設備無損壞、符合運行條件后,方可恢復運行。檢查內容主要包括:
輸送帶檢查:查看輸送帶表面是否有劃痕、撕裂,輸送帶接頭是否松動,若存在輕微劃痕可繼續使用,若出現撕裂長度超過50mm或接頭松動,需先進行修補、緊固;同時檢查輸送帶張力是否正常,確保張力符合設備運行要求。
關鍵部件檢查:檢查滾筒、托輥是否轉動靈活,有無異響、卡頓;溜槽、喂料口是否存在變形、磨損,若溜槽內壁磨損厚度超過設計厚度的1/3,需及時更換;檢查電機、減速器的溫度是否正常,有無漏油、異響等故障跡象。
安全裝置檢查:確認急停按鈕、跑偏開關、過載保護裝置等安全裝置是否靈敏有效,若發現安全裝置失效,需立即維修更換,避免設備帶病運行。
檢查無誤后,按照“反向開機”流程恢復運行:先拆除電源處的警示標識,由值守人員合閘送電;再到現場操作箱進行“點動試車”,即按下“啟動按鈕”使設備運轉1-2秒后立即停機,觀察輸送帶運行方向是否正確、有無卡頓;確認無異常后,按下“正常啟動按鈕”,使輸送機緩慢提速至額定速度,同時安排人員在堵塞區域附近值守,觀察30分鐘以上,確保設備運行穩定、無再次堵塞風險后,方可撤離值守人員,恢復正常生產。